欢迎光临购物资讯网

程序员阿里(阿里程序员大佬)

时间:2023-11-27 23:45:35作者:购物资讯网 分类: 购物网站 浏览:717

马云曾说过,正是因为不懂技术,阿里巴巴的技术才强大。 “因为我不明白,所以我会用好奇和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然后说,照他们说的做吧。”

据说淘宝最早的版本是阿里巴巴的服务员拿着马云的一张信用卡,去加拿大购买了一个开源系统。那时,淘宝还只是一个社区。

程序员阿里(阿里程序员大佬)

不过,马云说得很轻松,但背后的程序员确实不简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无论是每年抢夺用户心智、考验技术大脑的“双11”考试,还是淘宝从PC到移动的转型,对于程序员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阿里巴巴集团无线技术高级总监庄卓然(昵称:南天)告诉钛媒体,他于2009年加入阿里巴巴。在阿里巴巴的近八年里,他从一名一线工程师,到带领整个技术团队,开发产品和业务中,他成长的每一个节点都与阿里巴巴技术的进化史息息相关。用他的话说,他“危难时刻听令”。

南天前几天做了一个有趣的分享,讲述了八年“救火”过程中有趣的幕后故事:

程序员的阿里巴巴八年

庄卓然,阿里巴巴集团无线技术高级总监(昵称:南天)

南田最初在淘宝负责技术架构。 2011年,“三淘分拆”(淘宝分拆为一淘、淘宝、天猫)期间,他被调到天猫,负责领导天猫的产品技术团队。

2013年是阿里巴巴——向无线转型的重要节点。当时,人们对无线业务寄予厚望。阿里巴巴调集各BU的精英组成无线事业部。南天也于当年调到无线业务部门,开始负责移动购物技术。

去年,阿里巴巴合并了淘宝网和淘宝网。南天也解释了此举的原因。 2013年转型移动端的淘宝,实际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当时,很多小型移动电商已经达到了百万规模。当时,淘宝希望将业务快速转移到移动端。至于什么是移动电商,当时并不清楚。

后来,随着淘宝的DAU不断上升,移动交易额占到了60%到70%,所以单独一批人做PC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阿里巴巴决定不区分PC和无线。两者融合。目前,包括闲鱼在内的许多阿里巴巴应用程序的移动基础设施都是由南天团队提供的。

2016年,南天还担任优酷团队的技术平台负责人。在他看来,淘宝和优酷的业务类型非常相似。本质上,它们都是通过内容分发来匹配供需,但分发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淘宝的技术演变

淘宝技术的演变在整个互联网领域来看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阿里巴巴的整个底层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都是从淘宝系统慢慢演化而来的。

2003年,阿里巴巴开始制作第一个版本的淘宝网。南天听说,当时阿里巴巴的服务员拿着马云的一张信用卡,去加拿大购买了一个开源系统。此时的淘宝还只是一个社区,只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围绕这个开源系统进行开发。

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很多平台面临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比如存储、IO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IO、存储和网络,阿里巴巴进行了大规模的底层架构改造——,将淘宝迁移到JAVA。在南天看来,很多技术架构的调整都围绕着两件事:

首先,当业务规模太大,无法通过简单增加机器来调整时,通常需要进行结构转型。

第二,当开发规模这么大,大家一起开发东西的时候,会互相影响,也需要进行架构上的改变。

2009年南天加入淘宝时,整个淘宝系统服务器第一次深化。据他回忆,“800多人的技术团队分为不同的研发组,有做交易的,有做会员的,也有做产品的。由于功能重叠较多,一旦任何一个应用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所有模块。”

也正是因为如此,淘宝当时进行了SOA转型。 SOA的核心是将所有业务分层,纵向和横向划分。直到那一年,淘宝才出现了第一个雏形。

到了2014年,云时代开始了。技术团队的工作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每年双十一零时,都会增加机器资源支撑峰值,保证能够承受零时相对较高的交易量。 '钟。例如,今年的交易速度达到了每秒175,000笔。

事实上,午夜以外的流量并不多,尤其是下午,这就导致大量机器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里巴巴开始采用混合云部署方式,利用其电商集群中的所有资源来抵抗交易量。例如,天南设定了每秒数万笔的基础交易量,其余部分则利用云计算灵活补充资源。这样,在高峰时段之外,机器的资源仍然可以用于处理。其他事情。

从“黑色五分钟”到1207亿元背后

南天说,2011年到2013年他来到天猫的三年是“幸运和悲伤”的几年;同时,每一次双十一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重大转型都是基于技术能力。一种提升。

2009年双十一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是2010年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年,整个淘宝部门面临资源全面枯竭,整个带宽无法支撑双十一的正常运营。当时,技术团队正在考虑是否关闭部分省份的访问,或者将彩色图像变成黑白图像。最终采取了妥协,将大图变成小图,以支持更多人的访问。

2011年,或许是双十一最混乱的一年,著名的“黑色5分钟”也出现了。

每年双十一期间,技术团队都会对系统流量进行估算(系统每秒必须能够承受多少笔交易)。例如,如果每秒超过110,000笔交易,如果系统无法承受,则必须保护自己。让那些超过11万笔交易/秒的用户排队。南天表示,双十一技术的核心是对系统中各个应用的服务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有非常精准的保障机制。

2009年、2010年广受消费者诟病的是商家先涨价再打折,所以2011年双十一要解决的就是价格确定性问题。

于是当年双十一期间,商家告诉平台自己想要多少折扣,平台就根据原来的价格数据帮助商家修改价格。然而,当Zero Point 首次开始销售时,技术团队发现用于管理和优化定价的系统出现故障。

“这是我们每年双11都会说的一句话。在我们眼里,任何没有通过双11考验的系统都是不稳定的系统,都会出现问题。那是系统推出的第一年,它就失败了。”任何你担心但没有核实的地方往往都会出问题。”南天笑着说道。

于是技术团队立即做出决定,将价格一一刷新到产品库中。然而,计划中的代码行出现了问题。

“你读进去一条数据,进行修改,然后更新回来,在更新过程中,该行对应的接口就会出现问题,没有设置的值默认为空。”

这导致价格被修正,但产品的颜色和尺寸不匹配。

于是当年的双十一就出现了著名的“黑色五分钟”。一方面,价格都很糟糕,有对的,有错的;一些价格最终得到调整,商品也被出售。结果商家就这样却看不到所售商品的尺寸、颜色。

但有人提出开放系统给商户修改后台。允许商家自行更改价格,但南天立即表示反对。 “因为我在解决A题时犯了B的错误。现在如果我为了解决B的错误而收回A题,那就意味着我今年什么都没做。”在南天的坚持下,早上七点左右,时间终于恢复了所有信息。

——爆炸自燃那一年还有很多有趣的关键词。 “2011年,不少商户打印发货单时,打印机自燃,有几家商户出现过这种情况。”

2012年,天猫吸取教训,开始每年5月31日正式上线项目,为双十一做准备,以年度业务突破的方向设置产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架构升级、改造和优化。

“有直观的数据,比如2011年,全公司都准备了双11的方案,总共只有20个方案,这些方案代表什么?出现A情况我该怎么办?出现A情况我该怎么办?” B发生?事情。但是到了2012年,整个公司有800个计划,整个系统已经变得非常复杂。”

然而,2012年双十一期间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阿里巴巴内部称之为“最长的180分钟”。今年,产品数据库的网卡突破上限,爆发了。 “那一年已经代表阿里巴巴交易系统的稳定性达到了一定程度,但问题还是来了。这确实是一个很长的180分钟,在180分钟的振荡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随着问题的不断涌现,预案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为20个,2012年为800个,2013年为2300个。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因为它不是保证2300个项目的准确性,而是保证2300种排列组合。不是测试2300次,而是测试2300种排列组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团队想出了一个办法。是否能够真实模拟消费者双十一的那一刻?

因此,那一年,技术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进行全链路压测,模拟所有用户行为和访问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系统中,模拟双十一时刻。然后向内看这个方案是否有效,是否能承受,这个系统是否宕机,那个系统是否有问题,整个链路是否可以恢复并进行测试。

“全链路压测对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我们不再评估这个东西会不会出问题,那个东西会不会出问题,而是直接模拟那一刻,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然后我们就可以修改了,这样逻辑就流畅多了。”

在经历了几年双十一的南天看来,双十一是为了给阿里巴巴解决两件事:第一,系统的扩展性有上限吗?是否可以快速添加机器或扩大产能?解决系统容量问题;其次,针对系统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所有准备工作能否落实到确定性水平?

但对于一个近万人的团队来说,要保证每一个点都没有问题是“很难”的,所以全链路压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我们都有了认识。

从PC到移动,技术思维如何变化?

从PC时代走过来的淘宝,也面临着种种不适。三个致命问题:第一是网络带宽问题;二是大规模业务迁移涉及的架构转型,三是缺乏架构灵活性。

当时南天面临的挑战是,阿里巴巴在PC时代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体现在研发效率上;但到了移动时代,速度优势不再发挥作用,APP必须先“用户安装”。

南田和他的团队将——“手机淘宝”客户端版本分为两个时代:APP 1.0和APP 2.0。

APP1.0时代解决了便捷的问题。 “当时的版本除了搜索和下单什么都没有,一个PC时代具有生态属性的电商平台已经沦落为一个工具。”田南说。这使得阿里巴巴的很多业务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产品升级势在必行。

“与PC时代不同,APP的孤岛效应非常明显。”这是阿里巴巴技术团队将所有功能集中到一个APP的出发点。

电商相对于社交来说还是低频的,所以有必要把一切与生活消费相关的东西都放到一个APP里,这样才能通过更多低频的业务组合产生更多的业务协同效应。创建高频入口,这就是淘宝2.0版本。

过去,电子商务注重效率,这是淘宝早年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当平台规模增长到月活跃用户超过4亿时,留存就变得更加重要。淘宝的理念已经从节省时间变成了消磨时间,用内容带动销售,变成了——。

大量垂直电商平台的出现也在不断蚕食淘宝的版图。因此,淘宝也在大平台上努力做到“小而美”。例如,淘宝允许个体商家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管理自己的粉丝,并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工具来帮助商家与粉丝建立联系并最终带动销售。

构建社区的逻辑是,在移动场景中,用户可以随时在线,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添加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弱连接来增强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属性,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给用户消磨时间。

移动场景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屏幕越来越小。在移动场景下,屏幕变得更小,手动可以操作的东西非常有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成为唯一的出路。

人工智能在淘宝上有两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首先是搜索和推荐。

例如,在淘宝的“有好商品”上,专家和买家选择他们认为好的商品,将其放入这个商品库中,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图谱进行推荐。该模块的入口图片对于每个用户来说都是不同的。用户看到的图片是“好产品”中与他们最相关的产品。

第二个是“问大家”—— 这个功能很多用户都用过。

向购买过该产品的人询问问题。谁能收到、谁不能收到,都是通过算法来完成的,这样问题就可以交给愿意回答的买家,不会被过度骚扰。 “问大家”还将利用机器学习对大致相同的问题进行分类,以减少问题数量。

在南天看来,只要是分发型APP,都会经历内容化、社区化、智能化三种形态。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从图形到文本到视频,用户接触点技术的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是信息组织和分发方式的变化。在南天看来,这个过程“类似于媒体变革的过程。从最早的文字到图片到视频,再到今年流行的直播,这是一个明显的演变,就是从一维到二维,肯定会进入未来。”到了三维时代。”

但未来的内容是VR吗?验证需要很长时间,阿里巴巴的技术团队正在尝试通过Buy+产品进行验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